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广州市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暂行办法

时间:2024-06-17 18:05:44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42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州市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暂行办法

广东省广州市政府


广州市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暂行办法
广州市政府


(一九九○年一月十二日广州市人民政府颁发)

办法
为促进本市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防止环境污染蔓延,改善城镇环境质量,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决定》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实施办法(暂行)》,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各区、县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城镇的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应作出规划,分批开展。并负责组织、部署、指导、监督、考评。每年的考核结果要向辖区内群众公布。
一九九○年必须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有:市桥镇、大岗镇、荔城镇、新塘镇、街口镇、温泉镇、新华镇。其余镇的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开展时间,由所在区、县人民政府决定。
二、镇的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由各镇人民政府负责。镇人民政府应按本镇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本镇环境质量与综合整治工作现状。制定本届政府环境保护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在分解落实到年度计划的同时,也应分解落实到各主管部门、企业和街道。
三、镇人民政府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应组织环保、工业、城建、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按本办法的要求进行监测、统计与计分,并根据计分结果评价本镇环境综合整治情况。
四、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内容包括:大气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噪声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置和绿化五个方面。具体十六项指标:大气灰尘自然沉降量年月平均值;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工艺尾气达标率;机动车尾气达标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镇地
表水COD平均值;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环境噪声平均值;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率;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粪便清运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各区、县人民政府可根据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当增加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内容。
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八项监测指标的实施细则由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另行制定。
五、考核指标的监测、统计、审查和报告由各有关部门按下列分工负责,没有监测手段的镇,由区、县人民政府安排区、县有关部门进行监测:
(一)大气灰尘自然沉降量年月平均值、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城镇地面水COD平均值、镇区环境噪声平均值等四项,由环境监测站负责。
(二)机动车尾气达标率,以县为单位进行监测,由县公安局和县环境监测站负责。县内不同的镇取同一达标率。
(三)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由自来水公司或卫生部门负责。
(四)工艺尾气(SO2、NOX、粉尘)达标率、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率等六项,由工业主管部门负责。
(五)城镇污水处理率,由城建部门负责。
(六)生活垃圾、粪便清运率,由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
(七)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园林绿化部门负责。
(八)烟尘控制区覆盖率,由环保办负责。
以上各有关部门应严格按照要求,将每年各项指标考核的结果、数据、资料于次年一月底前报告镇人民政府。由镇人民政府审核、汇总后于次年二月底前报区、县人民政府,由区、县人民政府审核并公布,同时报市环境保护委员会。
六、每年考核工作完成后,镇人民政府要组织各有关部门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针对本镇环境质量和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推进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七、区、县人民政府对考核成绩优秀或进步显著的镇及镇长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八、本办法从一九九○年一月一日起施行。附件:一、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解释与计算方法
二、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分级表

附件一: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解释与计算方法
一、大气灰尘自然沉降量年月平均值,指建成区(按城建统计定义)大气环境中测得的一平方公里内的灰尘沉降量,按月计算的年平均值。计算方法由市环保办另行下达。
二、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指建成区大气环境中测得的二氧化硫含量,按日计算的年平均值。计算方法由市环保办另行下达。
三、烟尘控制区覆盖率,指建成区内的烟尘控制区面积与建成区总面积之比。其计算公式是:
建成区各烟尘控制区面积之和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
建成区总面积
四、工艺尾气(SO2、NOX、粉尘)达标率,指建成区工矿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中有组织排放的工艺尾气,其中达标的排放点工艺尾气排放量之和与全部应测排放点(应测是指国家制定有排放标准的工业行业)工艺尾气排放量之和的比。其计算公式是:
各达标排放点工艺尾气排放量之和
工艺尾气达标率=-----------------×100%
全部应测排放点工艺尾气排放量之和
五、机动车尾气达标率,指全县当年尾气检测达标的机动车数与检测总数之比。其计算公式是:
机动车尾气达标率=
年检尾气达标的机动车数+新领牌尾气达标的机动车数
------------------------×100%
年检机动车数+新领牌机动车数
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指从城镇集中饮用水源中取水总量(湖泊、水库、河流、地下水)与取水中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之饮用水水源水质要求的数量的比例。初步确定这一指标检测十四个项目(详见附件2)。其计算公式是:
每个水源监测达标的项目数×其取水量之和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14×各水源地取水总量
×100%
七、城镇地表水COD平均值,指镇区内对城镇环境影响最大的地表水体COD的平均含量。其计算公式是:
各断面COD测定值之和
城镇地表水COD平均值=-----------
各断面监测次数之和
八、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指城镇每万元工业总产值排放工业废水的量。其计算公式是:
城镇年排工业废水量
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
城镇年工业总产值
九、工业废水处理率,指镇区内经过各种水处理装置处理的外排工业废水量与需要处理的工业废水排放总水量之比。其计算公式是:
经过处理外排的废水量
工业废水处理率=-------------×100%
需要处理的工业废水排放总量
十、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指经过处理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GB8978—88)(除烷基汞、苯并(a)芘)的外排工业废水量与处理的外排工业废水水量之比。其计算公式是:
处理达标外排的工业废水量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100%
经过处理外排工业废水量
十一、环境噪声平均值,指镇区环境噪声定期监测等效声级平均值。计算方法由市环保办另行下达。
十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综合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之比。其计算公式是:
已综合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量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十三、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率,指经过处理、处置的工业固体废物量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之比。其计算公式是:
经过处理处置的工业固体废物量
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100%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十四、城镇污水处理率,指经过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量占污水总量的比重。其计算公式是:
污化处理量
城镇污水处理率=-----×100%
污水总量
十五、生活垃圾、粪便清运率,指镇区内生活垃圾与粪便清运量与产生量之比。其计算公式是:
生活垃圾、粪便清运量
城镇垃圾粪便清运率=----------×100%
生活垃圾、粪便产生量
十六、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镇区内非农业人口平均每人拥有公共绿地面积。公共绿地指各类开放的公园(包括动、植物园、陵园、游乐园、风景名胜公园等)、广场绿地、河(湖)滨绿地和宽度在8米以上设置有行人休息设施的林荫道绿地。其计算公式是:
镇区内公共绿地面积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镇区非农业人口

附件二: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分级表

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定
--------------------------------------------------------------------------------
| | | 评 | | 评 | | 评 | | |
| 考 核 项 目 |指标 | 分 |指 标| 分 |指 标| 分 |指 标|评分|
|-------------------------|-----|----|--------|----|--------|----|--------|----|
|大气灰尘自然沉量(吨/平 |<5 |8.0 |<6 |7.0 |<7 |6.0 |<8 |5.5 |
|方公里·月) | | | | | | | | |
|-------------------------|-----|----|--------|----|--------|----|--------|----|
|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毫克/ |<0.02|4.0 |<0.03 |3.5 |<0.04 |2.5 |<0.05 |2.0 |
|立方米) | | | | | | | | |
|-------------------------|-----|----|--------|----|--------|----|--------|----|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 | 100 |5.0 |>90 |4.0 |>80 |3.5 |>70 |3.0 |
|-------------------------|-----|----|--------|----|--------|----|--------|----|
|工艺尾气(SO2、nox粉 |>90 |6.0 |90 |5.0 |80~89 |3.5 |70~79 |3.0 |
|尘)达标率(%) | | | | | | | | |
|-------------------------|-----|----|--------|----|--------|----|--------|----|
|机动车尾气达标率(%) |>90 |4.0 |90 |3.5 |80~89 |3.5 |70~79 |3.0 |
|-------------------------|-----|----|--------|----|--------|----|--------|----|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100 |9.0 |95~99 |8.0 |90~94 |7.00|85~89 |6.0 |
|-------------------------|-----|----|--------|----|--------|----|--------|----|
|城镇地面水COD平均值 |<6.0 |6.0 |6.1~6.5|5.5 |6.6~7 |5.0 |7.1~7.5|4.0 |
| (毫克/升) | | | | | | | | |
|-------------------------|-----|----|--------|----|--------|----|--------|----|
|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 |<200 |6.0 |200~250|5.5 |251~300|4.5 |301~350|4.0 |
| (吨/万元) | | | | | | | | |
|-------------------------|-----|----|--------|----|--------|----|--------|----|
|城镇污水处理率(%) |>30 |6.0 |28~30 |5.5 |25~27 |4.5 |22~24 |4.0 |
|-------------------------|-----|----|--------|----|--------|----|--------|----|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 |>90 |5.0 |80~90 |4.5 |70~79 |4.0 |60~69 |3.0 |
|-------------------------|-----|----|--------|----|--------|----|--------|----|
|工业废水处理率(%) |>80 |5.0 |75~80 |4.0 |70~74 |4.0 |60~69 |3.0 |
|-------------------------|-----|----|--------|----|--------|----|--------|----|
|环境噪声平均值(分贝) |55 |10 |56 |9 |57 |8 |58 |7 |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70 |6.0 |61~70 |5.0 |51~60 |4.0 |41~50 |4.0 |
| (%) | | | | | | | | |
|-------------------------|-----|----|--------|----|--------|----|--------|----|
|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率 |>60 |6.0 |51~55 |5.0 |46~50 |4.0 |41~45 |4.0 |
| (%) | | | | | | | | |
|-------------------------|-----|----|--------|----|--------|----|--------|----|
|生活垃圾、粪便清运率 |100 |7.0 |98~100 |6.5 |94~97 |5.0 |90~93 |4.5 |
| (%) | | | | | | | | |
|-------------------------|-----|----|--------|----|--------|----|--------|----|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0 |7.0 |9.1~10 |6.5 |8.1~9 |5.0 |7.1~8 |4.5 |
| (平方米) | | | | | | | | |
--------------------------------------------------------------------------------
备注:根据各项指标的综合评分,将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状况分为十个等级,分以下的为三级;以此类推,每满10分进一级。量考核指标分级表
-------------------------------------------------------------------------------------
| 评 | | 评 | | 评 | | 评 | | 评 | |评 |
指 标| 分 |指 标| 分 |指 标| 分 |指 标| 分 |指 标| 分 |指 标 |分 |
--------|----|--------|----|--------|----|--------|----|--------|----|---------|----|
| | | | | | | | | | | |
<9 |4.5 |<10 |4.0 |<11 |3.5 |<12 |2.3 |12~15 |1.2 |>15 |0.6 |
--------|----|--------|----|--------|----|--------|----|--------|----|---------|----|
| | | | | | | | | | | |
<0.06 |1.5 |<0.07 |1.0 |<0.08 |0.7 |<0.09 |0.6 |<0.10 |0.4 |0.1~0.12|0.2 |
--------|----|--------|----|--------|----|--------|----|--------|----|---------|----|
| | | | | | | | | | | |
>60 |2.5 |>50 |1.8 |>40 |1.2 |>30 |0.7 |>20 |0.3 |5~10 |0.2 |
--------|----|--------|----|--------|----|--------|----|--------|----|---------|----|
| | | | | | | | | | | |
60~69 |2.0 | 50~59 |1.8 | 40~49 |1.2 | 30~39 |0.7 | 20~29 |0.5 |5~19 |0.3 |
--------|----|--------|----|--------|----|--------|----|--------|----|---------|----|
| | | | | | | | | | | |
60~69 |2.5 | 50~59 |1.8 | 40~49 |1.2 | 30~39 |0.7 | 20~29 |0.5 |5~19 |0.2 |
--------|----|--------|----|--------|----|--------|----|--------|----|---------|----|
| | | | | | | | | | | |
80~84 |5.0 | 75~79 |4.5 | 70~74 |4.0 | 65~69 |2.5 | 60~64 |1.4 | 50~59 |0.7 |
--------|----|--------|----|--------|----|--------|----|--------|----|---------|----|
| | | | | | | | | | | |
7.6~8 |3.5 |8.1~8.5|3.0 | 8.6~9 |2.2 |9.1~9.5|1.8 | 9.6~10|1.2 |1.1 |0.6 |
--------|----|--------|----|--------|----|--------|----|--------|----|---------|----|
| | | | | | | | | | | |
351~400|3.5 |401~450|3.0 |451~500|2.2 |501~600|1.8 |601~700|1.2 |701~900 |0.6 |
--------|----|--------|----|--------|----|--------|----|--------|----|---------|----|
| | | | | | | | | | | |
19~21 |3.5 | 16~18 |3.0 | 13~15 |2.4 | 10~12 |1.8 | 5~9 |1.2 | 1~4 |0.6 |
--------|----|--------|----|--------|----|--------|----|--------|----|---------|----|
| | | | | | | | | | | |
50~59 |2.5 | 40~49 |1.8 | 30~39 |1.3 | 20~29 |0.7 | 10~19 |0.5 | 5~9 |0.3 |
--------|----|--------|----|--------|----|--------|----|--------|----|---------|----|
| | | | | | | | | | | |
50~59 |2.5 | 40~49 |1.7 | 30~39 |1.2 | 20~29 |0.7 | 10~19 |0.5 | 5~9 |0.2 |
-------------------------------------------------------------------------------------

-------------------------------------------------------------------------------------
| 评 | | 评 | | 评 | | 评 | | 评 | |评 |
指 标| 分 |指 标| 分 |指 标| 分 |指 标| 分 |指 标| 分 |指 标 |分 |
--------|----|--------|----|--------|----|--------|----|--------|----|---------|----|
59 |6 | 60 |5 | 61 |4 | 62 |3 | 63 |2 | 64~65 |1 |
--------|----|--------|----|--------|----|--------|----|--------|----|---------|----|
| | | | | | | | | | | |
31~40 |3.5 | 26~30 |3.0 | 21~25 |2.2 | 16~20 |1.5 | 10~15 |1.0 | 5~9 |0.5 |
--------|----|--------|----|--------|----|--------|----|--------|----|---------|----|
| | | | | | | | | | | |
36~40 |3.5 | 31~35 |3.0 | 26~30 |2.3 | 21~25 |1.6 | 16~20 |1.0 | 5~15 |0.5 |
--------|----|--------|----|--------|----|--------|----|--------|----|---------|----|
| | | | | | | | | | | |
86~89 |4.0 | 82~85 |3.0 | 78~81 |2.7 | 74~77 |2.0 | 70~73 |1.4 | 70 |0.7 |
--------|----|--------|----|--------|----|--------|----|--------|----|---------|----|
| | | | | | | | | | | |
6.1~7 |4.0 | 5.1~6 |3 | 4.1~5 |2.8 | 3.1~4 |2.1 | 2.1~9 |1.4 | 2 |0.7 |
-------------------------------------------------------------------------------------
达到100分的为一级;达到90分以上,100分以下的为二级;
达到80分以上,90以下的为三级

印发肇庆市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暂行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肇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肇府办〔2008〕105号


印发肇庆市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肇庆高新区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肇庆市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十月十三日





肇庆市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以新的措施做好我市重点项目工程、重点企业的审批服务工作,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协调和跨越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审批“绿色通道”服务,是指市直承担行政许可(审批)职能的行政机关(包括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在办理我市重点项目工程、重点企业许可(审批)事项申请时,以协同办公、联合审批方式为有关项目和企业提供优先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第三条 适用本办法可享受审批“绿色通道”服务的对象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经市政府当年核准列入市重大项目工程及在本市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

  (二)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

  (三)经市经贸局核定的年上缴税收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及新增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

  (四)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

  (五)经市发改局认可的其他新增企业投资项目。

  第四条 市政府授权市行政服务中心履行下列职责:

  (一)设立市重大项目工程、重点企业审批“绿色通道”服务窗口,对符合要求的重大项目工程和重点企业给予“绿色通道”服务,统一接收服务对象的申请资料并负责转送各有关行政许可(审批)机关;

  (二)根据申请事项的审批需要,组织和召集有关部门(单位)或办事窗口联合会审、现场踏勘,统一联合审批意见;

   (三)督促办事窗口或部门(单位)按照“绿色通道”要求快速办理和流转;

   (四)及时了解和掌握“绿色通道”运作过程中碰到的重大问题,并提交市政府研究解决;

  (五)定期联系市相关部门,了解最新入册的项目企业名单并印发到各部门和办事窗口,及时为有关项目、企业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对纳入“绿色通道”提供服务的行政许可(审批)机关,必须主动加快相关申请事项的办理工作,按照联合会审、同步审批的时间要求办结有关业务。

  第五条 重点生产、经营性企业设立、变更联合审批。

  (一)启动

  内资企业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初核并向市行政服务中心提请启用“绿色通道”;外商投资企业由市外经贸局初核并向市行政服务中心提请启用“绿色通道”。市行政服务中心根据项目审批的需要,决定是否启动“绿色通道”并确定相关承办部门参加联合会审,被确定参加的部门应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参加有关事项审批。

  (二)承办部门

  主要承办部门:市环境保护局、市公安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市工商局、市公安消防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国资委、市外汇管理局、肇庆海关及有关前置审批部门。

  市行政服务中心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上述有关部门或增加其他相关部门参加某企业设立(变更)的联合审批。

  上述承办部门应将本部门办理企业设立、变更审批所需申请资料目录、格式要求等送市行政服务中心。

  (三) 主要运作程序

  1、统一接收申请。确定某企业设立(变更)报批启用“绿色通道”后,由市行政服务中心统一接收所需要的全部申请材料。收到申请材料后1个工作日内根据各审批部门的职能分工将资料转送相关部门,相关部门收到转送资料后,如发现申请资料不符合要求,应在收到转送资料之日起1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市行政服务中心,中心再通知申请人补充资料。补充收到的资料按上述规定转送。资料齐备后即转入联审运作。

  2、联审运作:

  (1)市行政服务中心召开联合审批会议,组织现场踏勘,共同研究并确定审批做法,形成联审会议纪要;

  (2)联合审批会议后,根据联审会议纪要议定的原则审批意见,对不需要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内资企业由市工商局在2个工作日内先行完成审批,其他有关部门同步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环保部门加指导性意见),并即时将审批结果通知市行政服务中心。

  对不需要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外资企业由市外经贸局在2个工作日内先行完成审批,其他相关部门同步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环保部门加指导性意见),并即时将审批结果通知市行政服务中心。

  (3)对需要编制建设项目环境报告书(表)的重点企业的设立审批,先由环保局在2个工作日内加指导性意见,再分别按上述内、外资企业设立审批的做法实施,其中工商局暂发筹建营业执照,待环保局正式审批后,工商局再发正式营业执照。

  市行政服务中心根据联合审批会议纪要议定的原则审批意见和要求,负责跟踪、督办联审过程;在所有审批程序完成后负责通知申请单位领取批件及缴费。

  第六条 重点项目工程建设联合审批实施的范围、方式和召集部门(具体联合审批流程见附件):

  (一)实施范围

  重点项目工程审批“绿色通道”实施的范围,是包括从立项到规划、用地、设计、施工许可等环节的有关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及市本级政府有权最终审批决定的事项。

  (二)实施方式

  重点项目工程审批“绿色通道”的实施,主要是结合工作流程有侧重地划分为立项、规划用地和建筑设计、施工许可三大联合审批阶段,每个联合审批阶段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均采取同步办理并兼顾前置的做法。

  (三)召集部门

  市行政服务中心是各联合审批阶段的召集单位,负责根据项目审批的实际需要,确定该联合审批阶段涉及的相关部门并召集和主持联合审批会议,研究和确定有关审批做法,统一组织现场踏勘,合理划分该联合审批阶段各相关部门审批时限,并跟踪、督办各部门的审批工作。

  第七条 重点项目立项审批(25个工作日):

  (一)立项阶段,主要解决项目建设工程立项核准问题。联合审批时间25个工作日。

  (二)承办部门:

  1、核准类项目

  (1)市发展和改革局:负责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意见,5个工作日;

  (2)市环境保护局:负责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或初审,审批权限内的报告表项目15个工作日,登记表项目7个工作日;

  (3)市城乡规划局:负责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15个工作日;

  (4)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办理土地预审意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土地预审20个工作日;

  上述部门根据联合审批会议纪要议定的原则审批意见和要求同时受理并同步办理,其中,报告表项目、登记表项目审批时限25个工作日,市环境保护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在20个工作日内同时完成相关审批手续,之后,市发展和改革局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立项审批手续;报告书项目35个工作日,市环境保护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在30个工作日内同时完成相关审批手续,之后,市发展和改革局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立项审批手续;

  2、企业备案项目,由企业向市发展和改革局提出项目备案申请,市发展和改革局在5个工作日内核发备案证。

  3、政府投资项目,按《肇庆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肇府〔2005〕35号)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八条 重点项目建设的规划用地和建筑设计审批(68个工作日):

  (一)规划用地和建筑设计审批阶段,主要解决建设工程规划选址、规划设计方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审查、审批和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手续等事宜。联合审批时间68个工作日。

  (二)联合审批子环节及其承办部门

  1、规划和用地审批(36个工作日):

  市城乡规划局负责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蓝线图;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用地批复、《土地使用证》)36个工作日。

  上述子环节,市城乡规划局和市国土资源局根据联合审批会议纪要议定的原则审批意见和要求同时受理、同步办理,其中市城乡规划局15个工作日内办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蓝线图后,市国土资源局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申领用地批复,之后市城乡规划局在18个工作日内审定规划总平面图、拟定建筑设计要点及市政设计要点等。市国土资源局《土地使用证》在本环节总时限内审批核发。

  市国土资源局报市政府土地审批领导小组或市分管领导审批时间不在上述时限内。

  2、建筑方案审批(22个工作日):

  (1)市公安消防局:负责消防设计审批;20个工作日;

  (2)市城乡规划局:负责审批建筑方案图、市政管线综合设计方案,15个工作日(不含需报市政府相关机构审核所需要的时间);

  (3)市人防办:负责审批防空地下室报建申请,15个工作日;

  (4)市地震局:负责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审批,20个工作日;

  (5)市市政管理局:负责配套绿化工程审批,4个工作日,环卫设施报建审批,4个工作日。

  上述子环节,各部门根据联合审批会议纪要议定的原则审批意见和要求同时受理,同步审批,其中市公安消防局20个工作日内先行完成消防设计审批,交市城乡规划局,市城乡规划局在同步审批基础上再用2个工作日完成建筑方案图审批,交市人防办,市人防办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防空地下室报建审批,市人防办审批时限可不计算在上述22个工作日时间内。但市公安消防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市政管理局、市地震局在本环节规定的工作日内必须完成相关审批。

  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批(10个工作日):

  (1)市城乡规划局:负责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0个工作日;

  (2)市气象局:负责办理防雷设施设计审核,5个工作日。

  第九条 重点项目建设的施工报建审批(5个工作日):

  (一)重点项目建设的施工报建审批,主要解决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审批。联合审批时间5个工作日。

  (二)承办部门:

  1、市建设局:负责核发施工许可证,项目建设工程质量与生产安全监督等相关报建审查一并由建设局统筹同步完成,5个工作日;

  2、市散装水泥办:负责收缴散装水泥押金、墙体基金,即办;

  3、市环境保护局:负责办理施工噪声排放许可证,2个工作日。

  第十条 重点项目建设的办理工作制度

  (一)责任分工:

  每个阶段的联合审批工作由市行政服务中心召集组织各承办部门办理,并协调和督促各部门的许可审批工作。

  承办部门负责做好材料的领取、移送工作,依法履行审批职责,在本办法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审批与否决定,并及时向市行政服务中心反馈协办事项的审批信息。

  (二)主要运作程序:

  各环节的承办部门应将本部门办理申请事项所需的全部申请资料目录、格式和要求等送市行政服务中心。

  1、启动“绿色通道”。市行政服务中心根据市政府的决定、市发展和改革局的推荐,以及重点项目工程投资者的自荐,受理、审查并决定是否启动“绿色通道”。

  主要承办部门: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环境保护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局、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市公安消防局、市人防办、市地震局、市市政管理局、市气象局等。

  2、市行政服务中心根据项目审批的需要,可确定上述有关部门或增加其他相关部门参加“绿色通道”联合审批会议,被确定参加联审会议的部门应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参加有关事项审批。

  3、统一接收申请和分送材料。市行政服务中心统一接收该阶段(环节)所需要的全部申请材料。市行政服务中心在收到申请材料后1个工作日内按照审批职能分工将资料转送各部门,相关部门收到转送资料后,如发现申请资料不符合要求,应在收到转送资料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市行政服务中心,中心再通知申请人补充资料。补充收到资料按上述规定转送。

  4、组织联合审批会议。申请资料齐备后,由市行政服务中心召集相关部门参加联审会议,协调、研究审批意见,确定原则审批意见和要求,形成联审会议纪要后,由各承办部门出具受理书面凭证,并遵照联审会议纪要确定的时限内各自按权限进行审批。在各审批环节中,如有前置审批的,先考虑前置审批,其他相应实行同步审批;审批环节中没有前置审批的,则一律实行同步审批。各审批部门的具体承办时间、联合审批方式等在联审会议一并确定,并列入联审会议纪要。

  参加联审会议或协调会议的相关部门与会人员,必须是本部门授权可以对相关事项作出决定(批准)与否的分管领导或负责人。

  5、统一送达审批结果。在审批期限内,各审批部门依职权作出审批决定,有关审批文件和证照等统一由市行政服务中心收集并向申请人送达,涉及收费的,由市行政服务中心告知申请人按照规定缴费。

  如遇个别我市没有最终审批权的行政审批事项,在我市初审(或审查、审核意见)完成后并报上级审批之日起,市行政服务中心作出暂停该事项联合审批流程运作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上级作出审批结果后,我市相关部门应及时通知市行政服务中心,市行政服务中心应及时决定恢复未完成的联合审批程序。

  6、经联审会议或协调会议研究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市行政服务中心要及时报请市政府研究决定。

  第十一条 各行政审批许可部门应制定本部门参加“绿色通道”具体的工作制度并报市监察局备案,同时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对不需要联合办理又属重点服务对象的审批事项,由各个部门按职责和权限办理,审批时限原则上比对外承诺时限压缩30%。

  第十二条 对各相关单位执行本办法的情况,纳入市直机关单位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对不执行本办法规定、故意不履行联合审批承诺的,由市纪检监察机关作出通报批评,问题严重的要追究该单位相关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党纪、政纪责任,并取消其参加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第十三条 本暂行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批转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拟订的《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实行“一区三制”的管理办法》

天津市政府


批转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拟订的《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实行“一区三制”的管理办法》
天津市政府


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市人民政府同意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拟定的《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实行“一区三制”的管理办法》,现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实行“一区三制”的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积极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根据园区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园区由位于市区西南部的华苑产业区、政策区和位于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各辐射区(包括武清、宜兴埠、塘沽等,以下简称产业带辐射区)三部分组成。
第三条 园区实行“一区三制”的管理办法,即华苑产业区、政策区和产业带辐射区实行三种不同的管理体制。
第四条 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园区管委会)代表市人民政府对园区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并行使以下职权:
(一)贯彻实施国家和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各项政策;
(二)制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制定园区的有关配套政策;
(四)审批、认定和管理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
(五)管理园区财政;
(六)审核、批准、管理在园区有关地域内一定投资额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负责基础设施建设;
(七)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五条 天津市工商、税务、规划、土地等行政管理部门在园区设立机构。这些机构受其上级部门和园区管委会双重领导。
第六条 根据园区建设发展的需要,经园区管委会同意可建立园区二级管理机构,其管理职能由园区管委会授权。

第二章 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和管理
第七条 园区内初审合格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期满一年后,应向园区管委会提出认定申请,经园区管委会认定合格并颁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后,可享受优惠政策。经审核不合格的企业,不得享受优惠政策,有关部门要追缴其已被减免的各项税款。
园区管委会定期对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复查。经复查合格的企业,可继续享受优惠政策。对复查不合格的企业,立即停止其享受优惠政策,并追缴其上一期内已被减免的各项税款。
第八条 园区内外商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应按国家及本市有关规定注入注册资金,园区管委会按规定定期对外商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考核、监督。
外商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符合规定的相应条件,可向园区管委会提出成为技术先进型企业的申请,由园区管委会审核后报市有关部门批准。
第九条 园区内所有高新技术企业必须遵守国家及本市有关规定,向园区有关部门报送会计、统计等各类报表。
外商投资企业报送的年度会计报表,应当经中国注册的会计师验证并出据证明方有效。
第十条 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内企业火炬计划项目和新产品项目的申报。
第十一条 园区内企业进出口货物的免关税手续由园区管委会审核、报批。
园区内企业人员出国可由园区管委会审核、办理,报市有关部门审批。

第三章 华苑产业区的管理
第十二条 华苑产业园区小区规划与建设项目规划的审批和土地管理工作由市派驻园区的规划土地管理部门负责。
第十三条 华苑产业区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限额内)的计划、审批和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由园区管委会负责,并按规定抄送市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在华苑产业区内兴办高新技术企业需向园区管委会提出申请,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初审。
初审合格的高新技术企业应依法在园区的工商、税务管理机关办理工商、税务登记。
第十五条 进入华苑产业区的生产型企业必须是高新技术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各项配套服务的非高新技术企业应依法在园区的工商、税务管理机关办理工商、税务登记。
第十六条 华苑产业区内各项税收由园区税务机关征收。
第十七条 华苑产业区的各项财政收入,按照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园区财政管理体制执行。
在国家和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年限内,国家级和市级收入部分按国家和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返还给园区,用于园区建设。
第十八条 华苑产业区内所有企业的劳动行政管理由园区管委会负责,按照国家及本市有关劳动政策法规执行。

第四章 政策区的管理
第十九条 政策区科研基地(包括白堤路第二科贸街,下略)、服务基地内小区规划与建设项目规划的审批和土地管理工作由市派驻园区的规划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政策区其他区域内的相应工作由原管理部门按原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第二十条 政策区科研基地、服务基地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限额内)的计划审批和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由园区管委会负责,并按规定抄送市有关部门备案。政策区其他区域内相应工作按原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报园区管委会备案。
第二十一条 在政策区内兴办高新技术企业需向园区管委会或园区管委会授权的园区二级管理机构提出申请,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初审。
初审合格的高新技术企业应依法在园区的工商、税务机关办理工商、税务登记。
第二十二条 政策区内原有企业经园区管委会审核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可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享受优惠政策。
第二十三条 政策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税收由园区税务机关征收。
第二十四条 政策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收入,按照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园区财政管理体制执行。
在国家和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年限内,国家级和市级收入部分按国家和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返还给园区,用于园区建设。
第二十五条 政策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劳动行政管理由园区管委会负责,按照国家及本市有关劳动政策法规执行。

第五章 产业带辐射区的管理
第二十六条 产业带辐射区内小区规划与建设项目规划的审批和土地管理工作,由市、区规划土地管理部门按各自的权限负责。
第二十七条 产业带辐射区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计划、审批和项目的施工管理按原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报园区管委会备案。
第二十八条 在产业带辐射区内兴办高新技术企业需向园区管委会提出申请,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初审。
初审合格的高新技术企业应依法在当地的工商、税务机关办理工商、税务登记。
第二十九条 产业带辐射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由当地税务机关征收。
第三十条 产业带辐射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收入,按照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园区财政管理体制执行。
在国家和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年限内,国家级和市级收入部分按国家和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返还给园区,用于园区建设。
第三十一条 产业带各辐射区所在地人民政府,每年从辐射区税收收入中,按一定的比例上缴园区管委会。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园区管委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1994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