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杭州市人民防空工程管理规定

时间:2024-06-29 12:21:0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48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杭州市人民防空工程管理规定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


杭州市人民防空工程管理规定

第250号



  《杭州市人民防空工程管理规定》已经2008年12月29日市人民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二○○九年一月三十一日


杭州市人民防空工程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人民防空工程管理,提高城市整体防护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人民防空工程的规划、建设、使用、维护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人民防空工程,包括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物资储备等而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以下简称防空地下室)。
  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兼顾人民防空需要的地下工程,以及按照战术、技术要求改造后具有相应防护能力的普通地下室和天然洞穴的规划、建设、使用、维护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负责全市人民防空工程的规划、建设、使用、维护等管理工作。
  区、县(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人民防空工程的相关管理工作。
  发改、建设、规划、国土资源、房管、园林、文物、质监、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人民防空工程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 人民防空工程战时由政府统一安排使用,平时由所有人或者使用人维护管理。
  第六条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人民防空工程建设项目享受国家规定的国防工程和社会公益性项目的有关优惠政策。
  第七条 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经费按下列规定予以保障:
  (一)人民防空指挥工程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建设,建设经费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二)公用人民防空工程和疏散干道工程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建设,建设经费由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上级政府拨付的资金和人民防空主管部门依法筹措的经费予以保障;
  (三)防空专业队、医疗救护、物资储备等专用人民防空工程,由群众防空组织组建部门和战时医疗救护、物资储备等部门分别负责组织建设,必要时可以结合防空地下室建设,建设经费由群众防空组织组建部门和战时医疗救护、物资储备等部门予以保障;
  (四)单位的人民防空工程由本单位负责修建,建设经费由本单位予以保障。
  第八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人防、发改、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编制人民防空工程建设规划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公共绿地、地下交通干线以及其他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应当充分考虑人民防空需要,兼顾人民防空功能。
  第九条 城市规划区(含人防重点镇)、开发区、工业园区、保税区和重要经济目标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修建防空地下室。
  第十条 民用建筑有下列情形之一,不能修建防空地下室的,建设单位应当报经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批准;经批准不修建的,应当向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缴纳人民防空工程易地建设费,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易地建设:
  (一)采用桩基且桩基承台顶面埋置深度小于三米或者地下空间净高达不到规定标准的;
  (二)在流沙、暗河、基岩埋深浅等地段建设,因地质条件不适于修建防空地下室的;
  (三)因建设区域建筑或地下管道设施密集等原因,防空地下室不能施工或者难以采取措施保证施工安全的;
  (四)其他不能修建防空地下室的情形。
  按照城市人民防空工程建设规划,在人民防空工程人均掩蔽面积已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的区域内建设民用建筑,可以不再修建防空地下室,建设单位依法缴纳人民防空工程易地建设费,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根据人防工程建设规划易地建设。
  第十一条 在人民防空工程的直通室外地面出入口附近规划修建地面建筑物时,应当按照该建筑物的倒塌半径,留出与人民防空工程直通室外地面出入口的安全距离;因条件限制无法留出安全距离的,应当采取防倒塌堵塞措施,确保疏散通道畅通。
  第十二条 规划建设人民防空工程时,应当同时规划建设人民防空工程与其他地下工程的连接通道或者预留连通口。有条件的城市地铁车站应当与周边的人民防空工程相连通。
  人民防空工程与其他地下工程连通时,地下工程的所有人、使用人和管理人不得拒绝。已建成的人民防空工程与其他地下工程之间的连通,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规划、发改、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实施计划,逐步修建连接通道。
  第十三条 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可以自行或者组织社会力量将城市现有的普通地下室、天然洞穴改造为人民防空工程。
  第十四条 城市的地下交通干线、地下过街通道、地下停车场、共同沟等地下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地下工程,应当兼顾人民防空需要,按照人民防空要求设置防护。
  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应当参与前款所列地下工程建设的设计审查、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
  第十五条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应当由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承担,并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和相关规定进行。
  人民防空指挥工程,防空专业队、医疗救护、物资储备等专用工程,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而单独修建的人民防空工程的设计,应当由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等级的人防工程专业设计单位承担。
  第十六条 建设人民防空工程,有关单位应当按照经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未经原审批部门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人民防空工程的设计。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使用的防护设备应当符合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护等级要求,并应当向取得人民防空工程防护设备定点生产企业资格认定的生产企业采购。
  人民防空工程防护设备的生产企业应当依法取得国家定点生产企业资格认定,并按照国家标准生产。
  第十八条 人民防空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监理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对人民防空工程建设进行监理。
  第十九条 人民防空工程平战转换工作由人民防空工程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负责。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应当对平战转换工作予以指导,并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新建人民防空工程在设计时,建设单位应当编制平战转换设计专篇。在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应当出具平战转换实施方案。
  第二十条 人民防空工程未经人民防空主管部门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人民防空工程经人民防空主管部门验收不合格且无法补救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同一项目规划范围内补建;不能补建的,依法缴纳人民防空工程易地建设费。
  第二十一条 防空地下室的面积应当经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确认。建设单位向房产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所有权登记时应当提交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的确认文件。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人民防空工程。确需拆除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审批:
  (一)拆除300平方米(含)以上5级工程、4级(含)以上工程、人民防空指挥工程和疏散干道工程的,应当向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审查后,按照规定权限报上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批准;
  (二)拆除5级以下工程、300平方米以下5级工程和疏散支干道工程及300平方米(含)以上非等级人民防空工程的,应当向区、县(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批准,并按照规定报上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备案;
  (三)拆除300平方米以下非等级人民防空工程的,应当向区、县(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区、县(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批准,并报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经批准拆除人民防空工程的,拆除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补建:
  (一)拆除等级人民防空工程,应当补建不低于原抗力标准的等级人民防空工程;
  (二)拆除非等级人民防空工程,应当补建6B级(含)以上抗力标准的等级人民防空工程。
  补建人民防空工程的面积不得小于原工程面积;补建人民防空工程的面积不得充抵应当修建的防空地下室面积;拆除人民防空工程的经费由拆除单位或个人承担。
  经批准拆除人民防空工程后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补建的,应当按照人民防空工程易地建设费标准向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缴纳人民防空工程补偿费,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易地建设。
  第二十四条 人民防空工程除保密工程外,应当设立标志牌。人民防空工程标志牌由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统一制作。
  第二十五条 单位和个人平时利用公用人民防空工程的,应当向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领取人民防空工程使用证书。平时利用其他人民防空工程的,应当向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办理登记,领取人民防空工程使用证书。
  未经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人民防空工程的用途。
  第二十六条 人民防空工程的维护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人民防空指挥工程、公用人民防空工程和疏散干道工程,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负责;平时已开发利用的公用人民防空工程的主体结构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负责,其他设备、设施的维修管理由其使用人负责;
  (二)防空专业队、医疗救护、物资储备等专用人民防空工程和单位的人民防空工程,由其所有人或者使用人负责;
  (三)防空地下室由其所有人或者使用人负责。
  第二十七条 人民防空工程的维护管理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确定工程维护管理人员,并接受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的培训;
  (二)定期对人民防空工程主体、结构、防护设备等进行维修保养;
  (三)建立工程技术档案和维护保养记录;
  (四)落实防火、防汛责任;
  (五)接受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
  第二十八条 人民防空工程的维护管理应当执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确保工程结构完好,保持工程良好的使用状态和防护能力,并达到以下标准:
  (一)工程内部整洁、无渗漏水,空气和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
  (二)防护密闭设备、设施性能良好;
  (三)风、水、电、暖、通信、消防系统工作正常;
  (四)金属、木质部件无锈蚀损坏;
  (五)进出口道路畅通,孔口伪装及地面附属设施完好;
  (六)防火、防汛设施安全可靠。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拒绝将人民防空工程与地下工程连通的,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建设城市地下工程不兼顾人民防空需要的,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第十八条的规定,设计、工程监理单位不具有相应资质承揽人民防空工程设计、工程监理的,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处以合同约定的设计费、监理酬金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的规定,擅自改变人民防空工程设计,尚可改正的,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无法改正的,依法收取人民防空工程易地建设费,并可处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逾期不缴纳人民防空工程易地建设费的,按每日千分之二的标准加收滞纳金。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的规定,建设单位使用不符合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护等级要求的防护设备,未取得人民防空防护设备定点生产企业资格认定而生产人民防空工程防护设备,或者未按照国家标准生产人民防空工程防护设备的,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经批准拆除人民防空工程未按规定的标准和抗力等级补建的,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对个人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可处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未按规定缴纳人民防空工程补偿费的,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按每日千分之二的标准加收滞纳金。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未取得人民防空工程使用证书使用人民防空工程或者擅自改变人民防空工程用途的,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对个人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可处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未达到人民防空工程维护管理标准的,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 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市人民防空设施监督管理机构实施本规定的行政处罚。
  第三十九条 本规定自2009年3月1日起施行。1996年12月16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杭州市人民防空工程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关于印发《民政事业统计年报制度》的通知

民政部


关于印发《民政事业统计年报制度》的通知
1997年9月30日,民政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
为全面、系统地反映民政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状况,更好地为制定民政工作方针、政策提供数字依据,我部修订了《民政事业统计年报制度》。新的统计年报制度从1997年起施行,有效期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原《民政事业统计年报制度》(民综发〔1993〕17号)同时废止。民政事业统计指标解释另行印发。对新的统计年报制度、指标解释及计算机程序,我部将专门组织培训。

民政事业统计年报制度
填报说明
一、为系统反映民政事业发展状况了解民政工作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为研究制定民政工作方针和政策提供依据,制定民政事业统计年报制度。自然灾害统计按《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执行。
二、本报表制度发至县级民政部门,由县级民政部门组织填报。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于次年2月底以前,将本辖区的计算机汇总软盘及打印表各一份报送我部。省级以下(不含省级)的民政部门的报送期限和份数,由省级民政部门自行规定。
四、同一单位挂几块牌子的,只能按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填报。
五、报表所涉及金额指标的计量单位一律保留1位小数;其他指标一律取整数。
六、统计年报汇总后必须经单位负责人审核签章,并加盖单位公章后上报。
七、本报表制度由民政部计划财务司负责解释。
优抚安置工作统计表填报单位(盖章): 表 号:民 统 1 表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地区编码: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计量单位:人、户、万元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
------------|------------------------------------|------|------------|------------------------------------|
T01100|一、优抚对象 | |T01312| 2.一 等 |
T01110|(一)革命伤残人员合计 | |T01313| 3.二等甲 |
T01111| 1.革命伤残军人 | |T01314| 4.二等乙 |
T01112| 其中:在乡 | |T01315| 5.三等甲 |
T01113| 2.其他革命伤残人员 | |T01316| 6.三等乙 |
T01114| 其中:在乡 | |T01320|(二)在乡伤残抚恤金人数 |
T01120|(二)烈军属人数合计 | |T01321| 1.特 等 |
T01121| 其中:1.烈士家属 | |T01322| 2.一 等 |
T01122| 2.军 属 | |T01323| 3.二等甲 |
T01130|(三)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 | |T01324| 4.二等乙 |
T01131| 其中:西路军 | |T01325| 5.三等甲 |
T01140|(四)在乡复员军人 | |T01326| 6.三等乙 |
T01150|(五)在乡退伍军人 | |T01330|(三)享受定期抚恤金人数 |
T01151| 其中:带病回乡 | |T01331| 其中:烈士家属 |
T01160|(六)优抚对象中孤老人数 | |T01340|(四)享受定补年末人数 |
T01200|二、本年批准烈士人数 | |T01341| 1.在乡复员军人 |
T01210| 其中:因战牺牲人数 | |T01342| 2.在乡退伍军人 |
T01300|三、优抚对象优待抚恤情况 | |T01343| 3.红军失散人员 |
T01310| (一)在职伤残保健全人数 | |T01344| 4.其 他 |
T01311| 1.特 等 | |T01350|(五)优待烈军属户数 |
----------------------------------------------------------------------------------------------------------------
--------------------------------------------------------------------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01351| 其中:优待军属户数 |
|T01360|(六)优待总金额 |
|T01361| 其中:优待军属金额 |
|T01400|四、当年安置人数合计 |
|T01410| (一)义务兵 |
|T01411| 其中:城镇 |
|T01420|(二)志愿兵 |
|T01500|五、离退休、退职人员情况 |
|T01510| (一)本年直接发放人员合计 |
|T01511| 1.军队干部 |
|T01512| 其中:离休 |
|T01513| 2.军队职工 |
|T01514| 3.地方人员 |
|T01520|(二)本年接收人员合计 |
|T01521| 1.军队干部 |
|T01522| 其中:离休 |
|T01523| 2.军队职工 |
|T01524| 3.地方人员 |
|T01610|附:(一)零散烈士纪念建筑物数 |
|T01620| (二)职工人数 |
--------------------------------------------------------------------
注:(1)本表第五部分“直接发放人员合计”与“本年接收人员合计”不能重复统计。“本年接收人员”项目包括由民政部门给予代发和当年离退休退职金已由原单位一次发给的其它部门(含军队)转入的离退休人员。(2)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T01110=T01111+T01113,T01111≥T01112,T01113≥T01114,T01120≥T01121+T01122,T01130≥T01131,T01150≥T01151,T01200≥T01210,T01110=T01310+T01320,T01310=T01311+T01312+T01313+T01314+T01315+T01316,T01320=T01321+T01322+T01323+T01324+T01325+T01326,T01330≥T01331,T01340=T01341+T01342+T01343+T01344,T01350≥T01351,T01360≥T01361,Z01400=Z01410+Z01420,Z01410≥Z01411,T01510=T1511+T01513+T01514,T01511≥T01512,T01520=T0152
1+T01523+T01524,T01521≥T01522。
社会救济工作统计表填报单位(盖章): 表 号:民 统 2 表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地区编码: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计量单位:户、人、个、万元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
------------|------------------------------------|------|------------|------------------------------------|
T02100|一、社会救济对象情况 | |T02230| (三)救济资金总额 |
T02110| (一)困难户合计 | |T02300|三、城镇救济情况 |
T02111| 1.城镇困难户人数 | |T02310| (一)困难户救济 |
T02112| 2.农村困难户人数 | |T02311| 1.临时救济人次数 |
T02120| (二)社会孤老残幼合计 | |T02312| 2.国家定救人数 |
T02121| 1.城镇孤老残幼人数 | |T02320| (二)散居孤老残幼救济 |
T02122| 其中:老 人 | |T02321| 1.国家定救人数 |
T02123| 2.农村五保户人数 | |T02322| 其中:老 人 |
T02124| 其中:老 人 | |T02400|四、农村救济情况 |
T02200|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 |T02410| (一)困难户救济 |
|制度建立情况 | |T02411| 1.临时救济人次数 |
T02210| (一)实施保障制度的市(县)数 | |T02412| 2.国家定救人数 |
T02211| 1.直辖市数 | |T02413| 3.集体补助金额 |
T02212| 2.地级市数 | |T02420| (二)五保户救济 |
T02213| 3.县级市及县数 | |T02421| 1.集体供养人数 |
T02214| 其中:县数 | |T02422| 其中:老 人 |
T02220| (二)保障对象人数 | |T02423| 2.集体供给金额 |
T02221| 1.“三无”对象 | |T02424| 3.国家定救人数 |
T02222| 2.新增对象 | |T02500|五、精减退职老职工 |
----------------------------------------------------------------------------------------------------------------
--------------------------------------------------------------------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 |救济人数合计 |
|T02510| (一)40%救济人数 |
|T02520| (二)定济人数 |
|T02600|六、扶贫情况 |
|T02610| (一)本年新增扶贫户数 |
|T02620| (二)本年脱贫户数 |
|T02630| (三)年末在扶户数 |
|T02700|七、救灾救济基金 |
|T02710| (一)基金会个数 |
|T02711| 1.扶贫周转金管委会 |
|T02712| 2.互助储金会 |
|T02720| (二)基金会资金额 |
|T02800|八、救灾扶贫捐赠情况 |
|T02810| (一)接收捐赠现金合计 |
|T02811| 其中:国外捐赠 |
|T02812| 港澳台捐赠 |
|T02820| (二)捐赠物资衣被 |
| |折合金额 |
|T02830| (三)接收捐助的衣被件数 |
--------------------------------------------------------------------
注:(1)本表社会救济对象及救济情况按城镇、农村居民分别填报,其划分标准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执行。(2)“三、城镇救济情况”只统计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外的城镇居民社会救济情况。(3)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T02110=T02111+T02112,T02120=T02121+T02123,T02121≥T02122,T02121≥T02320,T02122≥T02322,T02123≥T02124, T02123≥T02421+T02424,T02124≥T02422,T02210=T02211+T022212+T02213,T02213≥T02214,T02220=T02221+T02222, T02321≥T2322,T02421≥T02422,T02500=T02510+T02520,T02710=T02711+T02712,T02810≥T02811+T0281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 表 号:民 统 3 表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
地区编码: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计量单位:个、人、万元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03100| 一、开展农保工作情况 | |T03400| 四、本年领取保险金人数 |
T03110| (一)地区(市)数 | |T03500| 五、养老保险金收支情况 |
T03120| (二)县(市、区)数 | |T03510| (一)年初基金总额 |
T03130| (三)乡(镇)数 | |T03520| (二)本年保险金收入 |
T03200| 二、农保机构和人员 | |T03521| 其中:保费收入 |
T03210| (一)机构情况 | |T03522| 利息收入 |
T03211| 1.地区(市)机构数 | |T03530| (三)本年保险金支出 |
T03212| 2.县(市、区)机构数 | |T03531| 其中:养老保险金支出 |
T03220| (二)职工人数 | |T03540| (四)年末基金总额 |
T03221| 其中:县(市、区)职工人数| |T03541| 1.银行存款 |
T03222| 乡(镇)代办人数 | |T03542| 2.有价证券 |
T03300| 三、年末在保人数 | |T03543| 3.其 他 |
T03310| 其中:本年投保人数 | |T03600| 六、本年管理服务费收入 |
----------------------------------------------------------------------------------------------------------------------
注: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T03220≥T03221+T03222,T03300≥T03310,T03510+T03520--T03530=T03540,T03520≥T3521+T03522,T03530≥T03531,T03540=T03541+T03542+T03543。
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工作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 表 号:民 统 5 表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
地区编码: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计量单位:对、人、件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
------------|------------------------------------|------|------------|------------------------------------|
T05100|一、居民婚姻登记 | |T05222| 其中:男 |
T05110| (一)准予登记结婚数 | |T05223| 2.港澳居民 |
T05111| 1.初婚人数 | |T05224| 3.台湾居民 |
T05112| 2.再婚人数 | |T05225| 4.华 侨 |
T05113| 其中:男 | |T05226| 5.外籍华人 |
T05114| 3.再婚中恢复结婚 | |T05227| 6.外 国 人 |
T05120| (二)申请离婚数 | |T05230| (三)申请离婚数 |
T05121| 其中:准予登记离婚数 | |T05231| 其中:准予登记离婚数 |
T05200|二、涉外及华侨、港澳台婚姻 | |T05300|三、收养登记合计 |
T05210| (一)准予登记结婚数 | |T05310| (一)中国公民收养登记 |
T05211| 1.初 婚 | |T05311| 其中:香港居民 |
T05212| 2.再 婚 | |T05312| 澳门居民 |
T05220| (二)准予登记结婚人数 | |T05313| 台湾居民 |
T05221| 1.国内公民 | |T05314| 华 侨 |
----------------------------------------------------------------------------------------------------------------
--------------------------------------------------------------------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05320| (二)外国人收养登记 |
|T05400|四、收养家庭类型 |
|T05410| (一)单身收养 |
|T05411| 其中:外国公民 |
|T05420| (二)夫妻共同收养 |
|T05421| 其中:外国公民 |
|T05500|五、被收养人合计 |
|T05510| (一)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 |
|T05511| 其中:被外国人收养 |
|T05520| (二)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弃婴 |
|T05521| 其中:被外国人收养 |
|T05530| (三)社会弃婴 |
|T05540| (四)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 |
|T05541| 其中:被外国人收养 |
--------------------------------------------------------------------
注:(1)本表第一部分“居民婚姻登记”中,不包括第二部分“涉外及华侨、港澳台婚姻”。(2)留学生婚姻登记在第二部分“涉外及华侨、港澳台婚姻”中统计。(3)再婚人数中,含恢复结婚人数。(4)收养登记是指到民政部门登记收养的件数。(5)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
:T05110=(T05111+T05112)/2,T05112≥T05113,T05120≥T05121, T05210=(T05211+T05212)/2,T05210=T05220/2,T05220=T05221+T05223+T05224+T05225+T05226+T05227,T05230≥T05231,T05300=T05310+T05320,T05310≥T05311+T05312+T05313+T05314,T05300=T05410+T05420,T05410≥T05411,T05420≥T05421,T05500=T05510+T05520+T05530+T05540,T05510≥T05511,T05520≥T05521,T05540≥T05541。
国有收养性事业单位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 表 号:民 统 6 表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
地区编码: 单位类别码: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计量单位:个、人、万元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06100| 一、单位数 | |T06731| 1.老 人 |
T06200| 二、年末职工人数 | |T06732| 2.青 壮 年 |
T06210| 其中:医护人员 | |T06733| 3.少年儿童 |
T06300| 三、年末固定资产原值 | |T06800|八、康复和医疗门诊人次数(人次) |
T06400| 四、车辆数(辆) | |T06900|九、财务收支 |
T06500| 五、年末床位数(张) | |T06910| (一)上年末结余 |
T06600| 六、年末在院总人天数 | |T06920| (二)本年收入 |
T06700| 七、年末在院人员合计 | |T06921| 其中:财政补助收入 |
T06710| 其中:女 | |T06922| 事业收入 |
T06720| (一)在院人员按性质分 | |T06930| (三)本年支出 |
T06721| 1.优抚对象 | |T06931| 其中:事业支出 |
T06722| 2.社会“三无”对象 | |T06932| 收养对象生活支出 |
T06723| 3.自费人员 | |T06940| (四)本年结余 |
T06730| (二)在院人员按年龄分 | |T06950| (五)代发伤残抚恤金 |
------------------------------------------------------------------------------------------------------------------------
注:(1)本表只统计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A1)、复员军人慢性病疗养院(A2)、复退军人精神病院(A3)、光荣院(A4)、社会福利院(C1)、儿童福利院(C2),精神病人福利院(C3)及其他收养性事业单位(C4),由主管民政部门按单位类别分别填报,括号内的字母表示单位类别码。(2)革命伤残人员与复员军人慢性病患者不能重复统计,如革命伤残人员患有慢性病仍统计为伤残人员。(3)C1,C2,C3,C4四种单位不填报“财务收支”中的“代发伤残抚恤金”。(4)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T06200≥T06210,T06500≥T06700,T06700≥T06710,T06700=T06721+T06722+T06723=T06731+T06732+T06733,T06920≥T06821+T06922,T06930≥T06931+T06932,T06910+T06920--T06930=T6940。
民政部门办社会福利企业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 -------------- 表 号:民 统 7 表
| 性质: |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1.国有|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
地区编码: 单位类别码: ||2.集体|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 计量单位:个、人、万元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07100| 一、单位数 | |T07700| 七、年增加值 |
T07200| 二、年末职工人数合计 | |T07800| 八、税金情况 |
T07210| 其中:管理人员 | |T07810| (一)年免征税金总额 |
T07220| 技术人员 | |T07820| (二)年缴纳税金总额 |
T07300| 三、残疾职工人数 | |T07830| (三)年应退税金总额 |
T07400| 四、年末固定资产原值 | |T07831| 其中:实际退回税金 |
T07410| (一)本年折旧 | |T07900| 九、经营情况 |
T07420| (二)年末固定资产净值 | |T07910| (一)负债总额 |
T07500| 五、年末流动资产合计 | |T07920| (二)年利润额 |
T07600| 六、年销售收入合计 | |T07930| (三)年亏损额 |
------------------------------------------------------------------------------------------------------------------------
注:(1)本表只统计民政部门举办的、独立核算的国有和集所有制社会福利工厂(D1)、商业、服务业单位(D2)和假肢厂(D3),由主管民政部门按单位类别分别填报,括号内的字母表示单位类别码。(2)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T07200≥T07210+T07220,T07400≥T07420, T07600≥T07700。
社会办福利企事业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 -------------- 表 号:民 统 8 表
| 1.合计|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 2.市 |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
地区编码: |--3.镇 |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4.乡 | 计量单位:个、张、万元
--------------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08100|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 | |T08340|(四)床位数 |
|服务网络的乡镇数 | |T08341| 其中:光荣间 |
T08200|二、光荣院 | |T08350|(五)收养人数 |
T08210| (一)单位数 | |T08351| 其中:老人 |
T08220| (二)职工人数 | |T08352| 优抚对象 |
T08230| (三)床位数 | |T08360|(六)年集体供给金额 |
T08240| (四)供养人数 | |T08400|四、福利企业 |
T08241| 其中:优抚对象 | |T08410| (一)单位数 |
T08250| (五)年集体供给金额 | |T08420| (二)职工人数 |
T08300|三、敬老院 | |T08421| 其中:残疾职工 |
T08310| (一)有敬老院的乡、镇 | |T08430| (三)年末固定资产 |
|(街道)数 | | |原值 |
T08320| (二)院 数 | |T08440| (四)年销售收入 |
T08330| (三)职工人数 | |T08450| (五)年增加值 |
------------------------------------------------------------------------------------------------------------------------
--------------------------------------------------------------------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08460| (六)纳税情况 |
|T08461| 1.年免征税金总额 |
|T08462| 2.年缴纳税金总额 |
|T08463| 3.年应退税金总额 |
|T08464| 其中:实际退税 |
|T08470| (七)年利润额 |
|T08480| (八)年亏损额 |
|T08490| (九)负债总额 |
|T08500|五、城镇社区服务 |
|T08510| (一)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 |
|T08511| 其中:1.城镇社区服务中心 |
|T08512| 2.中心工作人员 |
|T08513| 3.中心固定资产原值 |
|T08520| (二)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数 |
--------------------------------------------------------------------
注:(1)本表除第一、五部分外,其他均按市、镇、乡分别填报并汇总;第一部分由乡镇填报;第五部分由市、镇填报;市、镇、乡的划分按国家行政区划的有关规定执行。(2)厂矿办福利企业在镇填报(3)T08351和T08352两个指标可重复统计。(4)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T08230≥T08240,T08240≥T08241,T08340≥T08350,T08320≥T08310,T08340≥T08341,T08350≥T08351,T08350≥T08352,T08420≥T08421,T08440≥T08450,T08510≥T08511。
国有非收养性优抚安置单位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 表 号:民 统 9 表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
地区编码: 单位类别码: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计量单位:人、万元、人次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09100| 一、综合 | |T09156| 其中:事业支出 |
T09110| (一)单位数 | |T09157| 4.本年结余 |
T09120| (二)工作人员数 | |T09200|二、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补充指标 |
T09130| (三)年末固定资产原值 | |T09210| (一)年末在所人数 |
T09140| (四)车辆数(辆) | |T09220| (二)本年代发离退休金 |
T09150| (五)财务收支 | |T09300|三、军队供应管理单位补充指标 |
T09151| 1.上年结余 | |T09310| (一)床位数(张) |
T09152| 2.本年收入 | |T09320| (二)接待转运军人次数 |
T09153| 其中:财政补助收入 | |T09321| 1.新老兵接待人次 |
T09154| 事业收入 | |T09322| 2.军队调动接待人次数 |
T09155| 3.本年支出 | |T09330| (三)非军队接待人次数 |
------------------------------------------------------------------------------------------------------------------------
注:(1)本表只统计独立核算或预算的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B1)、军队供应管理单位(B2)和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单位(B3),由主管民政部门按单位类别分别填报,括号内的字母表示单位类别码。(2)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单位只填报本表的“综合”部分。(3)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T09151+T09152--T09155=T09157;T09152≥T09153+T09154,T09320=T09321+T09322。
收容遣送安置单位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 表 号:民 统 10表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
地区编码: 单位类别码: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计量单位:人、万元、人次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10100|一、综合 | |T10162| 2.本年收容人次数 |
T10110| (一)单位数 | |T10163| 3.本年处理人次数 |
T10120| (二)年末职工人数 | |T10164| 其中:遣送回籍 |
T10121| 1.管理人员 | |T10165| 4.全年死亡人数 |
T10122| 2.工 人 | |T10166| 5.年末在站(场)人数 |
T10123| 3.技术人员 | |T10170| (七)年增加值 |
T10124| 4.农 工 | |T10180| (八)财务收支 |
T10130| (三)年末固定资产原值 | |T10181| 1.上年结余 |
T10140| (四)车辆数(辆) | |T10182| 2.本年收入 |
T10150| (五)年末流动资产 | |T10183| 其中:财政补助收入 |
T10160| (六)收容对象变化情况 | |T10184| 事业收入 |
T10161| 1.上年末在站(场)人数 | |T10185| 3.本年支出 |
------------------------------------------------------------------------------------------------------------------------
--------------------------------------------------------------------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10186| 其中:事业支出 |
|T10187| 4.本年结余 |
|T10200|二、收容遣送站补充指标 |
|T10210| (一)床位数 |
|T10220| (二)流浪人员在站总人天数 |
|T10300|三、安置农场补充指标 |
|T10310| (一)实有土地面积(公顷) |
|T10311| 其中:耕地面积(公顷) |
|T10320| (二)固定资产本年折旧 |
|T10330| (三)年末固定资产净值 |
|T10340| (四)年缴纳税金总额 |
|T10350| (五)利润总额 |
--------------------------------------------------------------------
注:(1)本表只统计独立预算或核算的收容遣送站(C5)、不设站的收容遣送单位(C6)和安置农场(C7),由主管民政部门按单位类别分别填报,括号内的字母表示单位类别码。(2)本表“综合”部分为各种单位的共用表,各种单位根据单位业务填报有关项目。不设站收容遣送的县级民政部门,只填报“车辆数”、“年末职工人数合计”、“收容对象变化情况”项目。不进行生产活动的收容遣送站,可不填报“年增加值”项目。安置农场只要表中内容,均需填报。(3)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T10120=T10121+T10122+T10123+T10124;T10130 T10330, T10163≥T10164,T10161+10162--T10163--T10165≥T10166,T10181+T10182--T10185=T10187; T10310≥T10311。
殡仪服务单位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 -------------- 表 号:民 统 11表
|有火化设施|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1.市 |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
地区编码: 单位类别码: ||2.县 |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 计量单位:个、人、万元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11100|一、单位数 | |T11820| (二)本年收入 |
T11200|二、年末职工人数 | |T11821| 其中:财政补助收入 |
T11300|三、年末固定资产原值 | |T11822| 事业收入 |
T11400|四、火化炉数 | |T11830| (三)本年支出 |
T11500|五、车(船)数(辆、只) | |T11831| 其中:事业支出 |
T11510| 其中:运尸车(船)数(辆、只) | |T11840| (四)本年结余 |
T11600|六、年末流动资产合计 | |T11850| (五)专用基金结余 |
T11700|七、全年处理遗体数 | |T11900|九、盈亏情况 |
T11800|八、财务收支 | |T11910| (一)盈利额 |
T11810| (一)上年结余 | |T11920| (二)亏损额 |
------------------------------------------------------------------------------------------------------------------------
注:本表只统计独立预算或核算的殡葬管理所(E1)、殡仪馆(E2)、公墓(E3),由主管民政部门按单位类别分别填报,括号内的字母表示单位类别码。(2)有火化设施的殡仪单位,不管使用什么名称,均以“殡仪馆”名称填报。(3)殡葬管理所不填报“财务收支”、“盈亏情况”的内容。(4)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T11500≥T11510;T11820≥T11821+T11822,T11830≥T11831,T11810+T11820--T11830=T11840。
民政行政机关人员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 表 号:民 统 12表
制表机关:民 政 部
批准文号:民计发〔1997〕26号
地区编码: 备案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计量单位:人
------------------------------------------------------------------------------------------------------------------------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代 码 | 指 标 名 称 |数 量
------------|------------------------------------|------|------------|------------------------------------|--------
T12100| 一、编制人数 | |T12400| 四、按文化程度分 |
T12110| 其中:事业编制 | |T12410| (一)大学本科以上 |
T12200| 二、年末职工人数 | |T12420| (二)大学专科 |
T12300| 三、按年龄划分 | |T12430| (三)中专(高中及相当学历) |
T12310| (一)35岁以下 | |T12440| (四)初中以下 |
T12320| (二)36--------45岁 | |T12500| 五、按性别分 |
T12330| (三)46--------55岁 | |T12510| (一)男 |
T12340| (四)56岁以上 | |T12520| (二)女 |
------------------------------------------------------------------------------------------------------------------------
注:(1)本表的填报范围为各级民政行政机关,含街道办事处、乡、镇的民政工作人员。(2)上一级民政部门除负责填报本级机关工作人员外,还要负责审核并汇总下级民政部门的情况,最后由省级民政部门汇总所辖区的情况上报。(3)本表的逻辑检验公式:T12100≥T12110; T12200=T12310+T12320+T12330+T12340=T12410+T12420+T12430+T12440=T12510+T12520。


吉林省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实施办法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省人民政府令
 (第20号)


现发布《吉林省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 高严
                       
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三日

         吉林省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实施办法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凡在我省境内生产、收购农业特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其生产、收购的农业特产品按本办法规定属于应纳农业特产农业税(以下简称农业特产税)范围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缴纳农业特产税。


  第三条 生产下列农业特产品取得的收入,由生产单位和个人缴纳农业特产税:
  (一)园艺收入,包括水果、干果、蚕茧(含桑蚕茧柞蚕茧)、果用瓜(含西瓜、香甜瓜)、花卉、苗木等园艺产品收入;
  (二)水产收入,包括水产植物(含芦苇)、淡水养殖(含林蛙、稻田养鱼)及捕捞品收入;
  (三)林木收入,包括原木、天然树脂、木本油料(含松籽、核桃、榛子等)及其他林木产品(含小径木、薪炭材、杂木杆、黑白柳条等)收入;
  (四)药材收入,包括植物药材和动物药材收入;
  (五)食用菌收入,包括黑木耳、银耳、香菇、磨菇等食用菌产品及菌各种收入;
  (六)其他农业特产品收入,包括蜂蜜、薇菜、蕨菜等特产收入。


  第四条 收购下列农业特产品的,由收购单位和个人按照收购金额和规定的税率缴纳农业特产税税款:
  (一)烟叶,包括晾晒烟、烤烟;
  (二)牲畜产品,包括畜皮、羊毛、兔毛、羊绒;
  (三)银耳、黑木耳;
  (四)水产品;
  (五)原木。
  收购前款(一)至(五)项以外的其他应税未税产品,收购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本实施办法代扣代缴生产环节的农业特产税。


  第五条 应税农业特产品收入是指初级产品收入。包括为保鲜、防腐进行初级加工、简单加工的产品收入。


  第六条 各市、县人民政府对当地收益大、获利高,并且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业特产品,认为确有必要开征农业特产税的,须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 农业特产税税目、税率,依照本办法所附的农业特产税税目税率表执行。


  第八条 农业特产税的应纳税额,按照农业特产品实际收入(或收购金额)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征收。农业特产品的实际收入(收购金额)以人民币计算。农业特产税的具体计算核定方法为:
  (一)对生产者征收的,按照农业特产品实际产量和国家规定的收购价格或市场收购价格计算核定。计算公式:农业特产品实际收入=实际产量×收购价格。
  应税未税农业特产品连续加工的产品,折算成原产品的实际收入计税。
  (二)对收购者征收的,按实际收购量和收购价格计算核定。计算公式:农业特产品实际收购金额=实际收购量×收购价格。
  对于收购烟叶,在收购环节由收购单位支付的从购货方取得的一切收入(含价外收入和其他各种补贴性收入),无论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应计入收购金额征收农业特产税。
  (三)对零星分散、产品实际收入不易掌握的品目,当地征收机关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的具体情况,采取评定产量,按当地中等价格核定收入计算征收。


  第九条 农业特产税的减税、免税:
  (一)从事农业特产品科研、教学的单位,其科研项目、课题列入中央部委或者省科委、计委、经贸委、教委的科研、教学、实验、实习计划的,该项目、课题在实验(试制)期间所取得的农业特产收入,准予免税;
  (二)在新开发的荒山、荒地、水面种植、养殖的农业特产品,自有收入的年份起两年内准予免税。但属一次性收益的农业特产品除外。
  (三)农民在宅基地院内为自用而生产的农业特产品,免征农业特产税。
  (四)对林木产品的小径木、薪炭材和其他林木收入,减按5%的税率征收农业特产税。
  (五)农村革命烈士家属、革命残废军人、鳏寡孤独、五保户以及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贫困户,纳税确有困难的,可适当给予减税或免税。
  (六)以安置残疾人就业为主的福利企业(残疾人占全厂总人数50%以上)生产的农业特产品,可适当给予减税或免税。
  (七)对因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特产品减产减收,纳税确有困难的,可酌情给予减税、免税。
  本条所列减税、免税事项,是指对生产农业特产品的单位和个人的减免税。农业特产税的减免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经当地征收机关审核,报县(市、区)财政机关批准后执行。对于科研、教学单位科研农业特产品项目农业特产税的减免,须报经省财政厅批准。对本办法列举的应税品目以及一个地区的减税、免税,须报经省政府或转报财政部审核批准。


  第十条 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的,应当单独核算免税、减税项目的收入;未单独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提供课税收入的,不予减税或者免税。


  第十一条 利用稻田养鱼的收入,暂缓征收农业特产税。


  第十二条 在农业税计税土地上生产的农业特产品,取得农业特产收入后,改征农业特产税。


  第十三条 农业特产品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一)生产单位和个人为农业特产品收获、出售的当天;(二)收购单位和个人为收购产品的当天。


  第十四条 从事常年生产经营并有固定营业地点或住址的纳税人,都应在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之前向当地征收机关或代征单位申报纳税登记,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当地征收机关申报纳税。具体缴纳税款期限,由当地征收机关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五条 农业特产税由生产农业特产品的单位和个人缴纳的,税款向指定的生产地征收机关或代征单位缴纳;由收购单位和个人缴纳的或由收购单位代扣代缴的,税款向指定的收购地征收机关或代征单位缴纳。
  自产自销烟叶的,由生产者按减半税率代征代缴农业特产税。税款向生产单位和个人所在地征收机关解缴。
  农业特产生产单位和个人出售的原木、水产品,由生产单位和个人按销售金额和规定税率,扣缴收购单位和个人的农业特产税。税款向生产单位和个人所在地征收机关解缴。
  应税农业特产品运出指定的征收机关管辖地以外的,纳税人应事先向指定的征收机关或代征单位按规定缴纳农业特产税,然后按规定办理有关外运签证手续,持有关纳税凭证随货同行。否则,途中查出按货主的应税产品补征生产环节或收购环节的农业特产税,并按查征单位的隶属关系解缴税款入库。
  省外运进我省各地属于我省应税的农业特产品,凡持有省外征收机关开具的农业特产税完税证明的,在我省境内流通不再补税。


  第十六条 农业特产税的征收机关在征税时,可采取查帐征收、查定征收(即核定收入征收)、查验征收、定期定额征收等多种方式。
  纳税人未如实申报农业特产品实际收入的,由当地征收机关核定征税。


  第十七条 农业特产税由财政机关征收。
  农业特产税的征收机关,可以委托有关单位和个人代征农业特产税。委托有关单位和个人代征农业特产税的,须经省财政部门批准。受委托代征农业特产税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财政征收机关的要求依法代征税款。


  第十八条 财政征收机关可从农业特产税实征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征收经费,具体提取办法由省财政厅规定。


  第十九条 农业特产税征收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本办法未尽事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从1994年纳税年度起,农业特产税依照本办法计算征收。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85年2月16日省政府发布的《吉林省对农林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附:农业特产税税目税率表



  附件:
            吉林省农业特产税税目税率表

┌─────────────┬─────┬─────┬────────┐│             │生产单位和│收购单位和│        ││    税目        │个人适用税│个人适用税│  征收范围   ││             │率(%) │率(%) │        │├─────────────┼─────┼─────┼────────┤│ 一、烟叶产品       │     │     │        │├─────────────┼─────┼─────┼────────┤│    晾晒烟       │     │  31   │        │├─────────────┼─────┼─────┼────────┤│    烤烟        │     │  31   │        │├─────────────┼─────┼─────┼────────┤│ 二、园艺产品       │     │     │        │├─────────────┼─────┼─────┼────────┤│   苹果、梨       │  12   │     │        │├─────────────┼─────┼─────┼────────┤│   其他水果及干果    │  10   │     │        │├─────────────┼─────┼─────┼────────┤│   果用瓜        │  8   │     │含西瓜、香甜瓜 │├─────────────┼─────┼─────┼────────┤│   蚕茧         │  8   │     │含桑蚕茧、柞蚕茧│├─────────────┼─────┼─────┼────────┤│   花卉         │  10   │     │        │├─────────────┼─────┼─────┼────────┤│   苗木         │  5   │     │含经济林苗木、经││             │     │     │营性苗木    │├─────────────┼─────┼─────┼────────┤│ 三、水产品        │     │     │        │├─────────────┼─────┼─────┼────────┤│    水产养殖      │  8   │  5   │含林蛙稻田养鱼 │├─────────────┼─────┼─────┼────────┤│    捕捞品       │  8   │  5   │        │├─────────────┼─────┼─────┼────────┤│    水生植物      │  8   │  5   │含芦苇     │├─────────────┼─────┼─────┼────────┤│ 四、林木产品       │     │     │        │├─────────────┼─────┼─────┼────────┤│    原木        │  8   │  8   │        │├─────────────┼─────┼─────┼────────┤│    天然树脂      │  8   │  8   │        │├─────────────┼─────┼─────┼────────┤│    木本油料      │  8   │     │含松籽、核桃、 ││             │     │     │榛子等     │├─────────────┼─────┼─────┼────────┤│    其他林木产品    │     │     │        │├─────────────┼─────┼─────┼────────┤│    1.小径木、薪炭材 │  5   │     │        ││、杂木杆、黑白柳条    │     │     │        │├─────────────┼─────┼─────┼────────┤│    2.其他      │  5   │     │        │├─────────────┼─────┼─────┼────────┤│ 五、牲畜产品       │     │     │        │├─────────────┼─────┼─────┼────────┤│   畜皮         │     │  10   │        │├─────────────┼─────┼─────┼────────┤│   羊毛、兔毛      │     │  10   │        │├─────────────┼─────┼─────┼────────┤│   羊绒         │     │  10   │        │├─────────────┼─────┼─────┼────────┤│ 六、药材产品       │     │     │        │├─────────────┼─────┼─────┼────────┤│   (一)植物药材    │     │     │        │├─────────────┼─────┼─────┼────────┤│   1.人参      │  10   │     │含种籽、种栽、西││             │     │     │洋参      │├─────────────┼─────┼─────┼────────┤│   2.其他植物药材  │  5   │     │        │├─────────────┼─────┼─────┼────────┤│   (二)动物药材   │     │     │        │├─────────────┼─────┼─────┼────────┤│   1.鹿茸      │  5   │     │        │├─────────────┼─────┼─────┼────────┤│   2.其他动物药材  │  5   │     │        │├─────────────┼─────┼─────┼────────┤│ 七、食用菌产品      │     │     │        │├─────────────┼─────┼─────┼────────┤│   黑木耳、银耳     │  8   │  8   │        │├─────────────┼─────┼─────┼────────┤│   香菇、磨菇      │  8   │     │        │├─────────────┼─────┼─────┼────────┤│   菌种         │  5   │     │        │├─────────────┼─────┼─────┼────────┤│ 八、其他农业特产品    │     │     │        │├─────────────┼─────┼─────┼────────┤│   蜂蜜         │  5   │     │        │├─────────────┼─────┼─────┼────────┤│  薇菜、蕨菜      │  5   │     │        │└─────────────┴─────┴─────┴────────┘